|
|
|
您当前的位置:本地通首页 > 旅游景点 > 雲龙桥变迁

雲龙桥变迁

关键词:榆中,兴隆山    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
  • 相关机构: 榆中在线运营部
  • 电 话:0931-5234935
  • 网 址:http://www.yuzhong.ccoo.cn
  • 感谢 laobatan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
  • 点击率:670

    已有1网友参与纠错

雲龙桥变迁

 

 

在兴隆山“兴龙”与“栖云”两峰之间,山涛奔涌,一座精巧玲珑的长廊画桥宛如彩虹落峡,横跨河上,这就是“云龙桥”,俗名卧桥。每当人们去兴隆山东峰游览上香,总少不了要渡过这座桥,站在桥上,凉风洗面,水声悦耳,十分爽心,被称之为兴隆山一绝。

据历是史记载,兴隆山清代以前没有桥梁,一年四季道士、香客只有踩石渡河去往东山。在夏天雨多水涨时,东西二山不能相通,香客只能望着东峰,踊水焚香而去。

清乾隆二十八年(1763)夏天,榆中(时称“金县”)邑侯唐鸣钟到兴隆山朝拜东峰“诸神”,正与暴雨过后,河水猛涨,河面两丈多宽,巨浪拍打着丈高的山崖,发出惊天动地的浪涛之声。唐鸣钟也只好望山焚香而归,回到县府,即从库中拨出银两,让部下组织匠工,修建了一座简易木板桥,以通来往,本山道士和四方香客出自内心感激,起名“唐公桥”。但是在乾隆三十九年夏天一次暴雨中,被山洪冲毁。

乾隆五十六年(1785),总神殿住持刘一明会同两山道士和当地阴阳(正一派道士)、信士、普渡门徒(宗教旁门商议,以行“善”为本,修桥铺路,不诵经、不做道场)共同集资,在原址砌石筑坝,重建简易木桥一座,以复古迹。乾隆五十九年毁于山洪。

嘉庆八年(1803)榆中邑侯李醇和又登山朝拜神灵,见此只有桥迹,不见桥梁。问道士,道士告诉他:“山峡坡陡,桥梁屡建屡被洪水冲毁,”李醇和就同城关乡约魏某、李某商议四处募捐,选择在河宽、坡平、水缓处,建桥一座,于“迎拜善士”取名“迎善桥”。嘉庆十二年竣工之后,兴隆山道士和附近香客成立“迎善会”,各捐银两贷出,每年收取利息修补桥梁。但在十五年六月一天间,大雨倾盆、山烘暴发,“迎善桥”又被冲毁。

“迎善会”成员相聚讨论,准备收取贷出之款重建桥梁。但因当年大旱,贷出之银无法收回,会众捐资有限,不济大事。无奈,道长刘一明又组织道士、香客四处募捐,筹集到一些银两,便于同年七月五日开工重建便桥。十六年(1811)五月竣工。这桥位于原来两桥迹之中,规模比旧桥扩大,桥头西端建有牌坊3间,厢房4间,东端建有凉亭1座,桥梁两边建有围栏。但在三年后,与光绪十九年(1894)五月初八第四次被洪水冲毁。洪水过后,青蛙栖居于与云杉树桠中,桥迹全无。

光绪二十六年(1900)甘肃布政使岑春煊来兴隆山游览,问明原因,又拨白银一千两,由县府督同道士重建。这次建设,桥梁为圆木拱形,桥高约6米,长约38米,宽约3米。桥梁之上建有5间廊房,嵌以斗拱,描以龙凤。桥梁东西两侧建有以架叠桥亭,蔚为壮观。知县陈昌(四川重庆府铜梁进士)“以其桥架栖云、兴隆二峰之间,取两山通气之意,改名‘云龙桥’(《金县志》)。西端由观察使黄云题“云龙桥”匾额,门口有陈昌撰书的对联:

云比泰山多年年霖雨苍生岂徙拱仙人怡悦

龙如苍海卧面面林峦翠霭都觉有灵气佳来

宣统元年(1920),榆中知县郑贤焘(福建闽候举人)修筑堤岸,并在桥西亭前撰书“砥柱狂澜”匾额,1931年桥倾圮。

1934年县长叶超(福建闽候举人)复修桥下廊房。1950年榆中县人民政府投资、组织工匠将有关
部分拆除维修,并将桥亭、廊房全部彩绘,使之加倍增色。1980年,由于年久失修,桥身倾斜。同年,列入省级文明保护单位。

1981年,县政府拨款2.8万元,将桥廊桥梁拆除,改原木拱形结构桥梁为钢筋混凝土,廊房按原样装饰,并维修了两端桥亭,西门镶以“二龙戏珠“浮雕,将原陈昌所题对联删字由甘肃省书法协会副会长黎泉书悬于亭前。

云龙桥是兴隆山古建筑痕迹之一,也是兴隆山的标志。凡来此游览的常在这里留影,以兹纪念。——《梓里拾珍》

赞助商提供的广告
纠错信息:( 已有 1 人发表纠错信息 )
电话:010-61744288 传真:010-61744588 邮箱:union#ccoo.cn
地址: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-308 邮编:
Copyright © 2004-2024 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  技术支持:城市联盟
不良信息举报中心
='{"id":"10"}'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