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
|
您当前的位置:本地通首页 > 旅游景点 > 历史名镇——青城

历史名镇——青城

关键词:榆中,青城    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
  • 相关机构: 榆中在线运营部
  • 电 话:0931-5234935
  • 网 址:http://www.yuzhong.ccoo.cn
  • 感谢 yuzhong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
  • 点击率:2083

   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

    被誉为“风雅之地”的青城古镇,位于榆中县北部的崇兰山下,距兰州110公里、白银30公里、榆中县城54.2公里。总面积138.04平方公里,辖14村、71个村民小组,总人口2.12万,耕地1.44万亩。这里地势南高北低,海拔1450米,地形呈狭长地带,黄河流经北部,属典型的黄河谷地。气候温和,水源丰富。适宜种植瓜果蔬菜,尤其以盛产绿烟闻名。自古以来,经济发达,借助黄河水运,成为兰州通往北方的交通要道和商品集散地。尤其令人称道的是,这里由于古老悠长的历史而积淀的丰厚传统文化,使青城镇成为黄河上游独具特色的一块风水宝地。

古老的历史

    根据《甘肃通志》《兰州府志》《皋兰县志》《榆中县志》《金县志》记载:青城为宋代大将狄青擢秦州刺史巡边时所筑。《宋史·狄青传》也记载:“宝元间,元吴反,青为延州指使,以功累迁西上总领事门副使,擢秦州刺史、泾原路都总管,经略招讨使。”

    青城原名“一条城”,约二里许,东西长、南北狭,故名,民国时期老百姓简称为“条城”。东门名“巩安门”,上有朝阳阁,结构宏伟,悬匾额:“条城堡”。南门名“威远门”,上即文庙。后代为纪念狄青,又将条城呼为“青城”。

    根据青城《罗氏族谱》记载:宋宝元时,狄武襄公擢秦州刺史。有豫章罗月泉先生者,为宋儒从彦之曾祖,武襄聘为幕客。狄武襄公巡边至定远,筑一条城。月泉襄办屯田事宜,因侨居一条城。后还豫章,至裔孙柄之复迁于条。这也是狄青修筑青城的佐证之一。

    明末,随着鞑靼势力的北退,青城人逐渐过河北移,先水川、强湾,继而王岘、武川,还有其他一些地方。随着人口的迁徙,条城的外延也扩展了。从一些地方资料来看,清末时还没有水川之名,而称“一条城河北”,在民间则统称为“条城”。到了本世纪初,条城地域的范围大约是今榆中的青城、白银的水川、强湾、王岘、武川等一些地方。这个地域有200平方公里左右,现在生活在这里的“条城”人达十多万。而现在的青城,仅指黄河以南的青城镇。

独特的建筑

    青城的街巷依城为界为棋盘格式,整齐有序,主次分明。主街以商铺、粮店、药店、餐馆、铁木加工铺为主;民宅则顺小巷而建。现存的50多处民宅四合院古建筑,具有一定的文物价值和观赏价值。这些民宅绝大多数是清康熙、乾隆、嘉庆、道光时期的建筑,主要分布在城河、青城、新民三个村。其中有明代建筑一处,清代建筑33处,民国建筑15处。其中完整的四合院有12处,比较完整的四合院18处,残缺的有14处,仅存门楼的有16处。

    古民宅从大门到照壁,从堂屋到厦房,从墙肘到屋檐,从门扇到窗户,处处都有精美的砖雕、木雕图案。“福禄寿”、“琴棋书画”、“十二生肖”、“吉庆有余”;盛开的牡丹,飞舞的凤凰,既有装饰效果,又有耐人寻味之处。砖雕“教五子”、“渔樵耕读”,刺绣作品“百鸟朝凤”、“威震四方”,剪纸作品“葵花向阳”,地方小曲子“西厢调”等都是精巧之作。周姓的前门两侧卧有两个巨形的黄河石,六柱木刻大门前肘墙下砌有两块长方形石板;还有一处被叫做“四扇门”的大门前放置着两个青色的刻有纹样图案的石鼓。无论破旧的,新建的,水泥的或者木刻的,几乎所有大门前都安置有两个石鼓或近似石鼓的石墩。这一乡俗源于记载功德的传统文化,而后演变为保家太平,用作镇宅避邪。围绕这一主题,民间匠人们创作了雄伟逼真的石雕狮子,二龙戏珠的双面石鼓,更有自然形态的黄河巨石,微施雕琢的青色石板,原始笨拙的黑色石墩,以及碗口大小的各种卵石。2004年10月10日,在甘肃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会议上,青城镇古建民居被列为甘肃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之一。

    列为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的有青城隍庙献殿、青城书院、高家祠堂、二龙山戏楼和50多处民宅四合院。

    青城隍庙。原址初为秦州刺史狄青的议事厅,故又称“狄青府”,始建于宋仁宗宝元年间(1038年一1039年)。明神宗万历二十五年(1597年)改为守备府,是一条城守备军指挥部的所在地。清世宗雍正二年(1724年)改建为城隍庙,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,现在大殿保存基本完好。近年又集资修复了门楼及戏楼,这里成为当地人们进行文化交流、休闲娱乐的场所。不久,还将修建青城碑林,将散落各处的历代石碑陈列于此,构建地方历史文化。

    高家祠堂。青城高姓为山东移民,祠堂是高姓祭祀先祖的场所。始建于清高宗乾隆五十年(1785年),占地2000多平方米,建筑面积400平方米。殿堂、廊坊20多间。过厅悬有咸丰皇帝赐予进士高鸿儒的匾额。建筑风格为典型的明清时期建筑,造型独特别致,气势宏伟庄严,院中一株百年古柏巍然屹立,使整个祠堂更显古朴典雅。2003年,被列为甘肃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。

深厚的文化底蕴

    (一)地方小曲“西厢调”

    地方小曲是青城镇流传最早的戏曲表演艺术,在北宋仁宗年间,由于漕运发达,外地的一些传统曲目不断传人青城。清光绪年间张小霞等地方艺人又编创了“西厢调”小曲,逐渐流传开来,并完善发展,成为本土特色的地方小曲而久唱不衰。2004年,兰州农民艺术节上,古韵悠悠的《西厢调》作为榆中县的代表节目让人们赞叹不已。

    (二)英雄武鼓

    英雄武鼓相传起源于宋代,与一般太平鼓有所不同。鼓队总共有36只鼓组成。据传有36个结义兄弟为救朋友,以耍鼓为名从官府中救人,每只鼓中藏有武器。它的打法与众不同之处是鼓手手持鼓柄而非背式,更加灵活,突出了男子的勇猛刚毅和威武不屈。此打法流传至今。

    (三)喜庆窗花

    青城地区贴窗花历史非常悠久,娶嫁和传统节日——春节,家家户户都要贴窗花。窗花的内容除一般的梅兰菊竹、飞禽走兽外,不少以反映群众生活为主。构图严谨,剪法精巧细腻。窗花用料除红纸外,还用各种色彩的纸张相配,成为套色窗花。这里农户人家的媳妇几乎人人会操剪弄笔,特别是女孩子,如果不会剪窗花,将被视为手笨心傻。

    (四)诗词书画

    由于文化教育的兴盛,青城各个历史时期都涌现出了一批文人墨客,他们挥毫泼墨、点染丹青,创作了大量诗词、对联、书画。如书画家马元、王文元、罗经权、高炳辰、李公善,曾任甘肃省第一任文史馆馆长的杨巨川,都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诗词、书画作品。即使农户家庭,几乎家家户户都挂名人字画,中堂、对联悬挂于正房,不少家庭还收藏着古代书画家的墨宝。

    (五)秦腔的普及

    明末清初,秦腔传人青城,每逢庙会、节日,村村搭台演唱,特别是传统节日春节,一直演到正月十六方才罢休。以前,规格不同的古戏楼就有7座,现遗存东滩社戏楼1座,修复的隍庙戏楼1座。每逢春节的社火表演,最后都是在秦腔折子戏演出后收场。各村的业余爱好者经常自编自演,因此培养了一批秦腔爱好者,使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得以继承和发扬。

别具一格的特产

    (一)兰州水烟的主要产地

    青城种植水烟始于明代,是兰州水烟的主要产地之一,其质量优于其他地方,原因是本地的土质、水源,决定了烟叶膘分厚实;其次是收获季节,河风凛冽,烟叶干得透,运于南方过长江,烟丝回潮变色,其味更为醇厚悠长。驰名南方的“广东红”,就是青城水烟的变异,其他产地无法比拟。到清康熙、乾隆、嘉庆、道光年间,烟叶种植遍布黄河两岸,水烟加工厂林立,鼎盛时期烟坊达200多家,这也得益于黄河的运输之便。青城不但是水烟运输的码头,而且发展成为兰州周边最大的商贸集散地。

    (二)风味迥异的青城干面

    青城干面,又称“青城长面”,起源于唐宋时期,延续至今,已有千年历史。青城干面以青城本地和榆中后北山精制小麦面粉为原料,手工擀制成一尺见方的面张,细切成丝,分成小把,阴干存放。食时调以豆腐、黄花、木耳等勾制的臊子汤,外加八碟地方小菜,专门用于招待客人及婚嫁时食用,以表达主人的热情,象征吉祥如意、长来长往、友谊长存。

    (三)色香味俱佳的陈醋

    青城陈醋是青城本地农民采用地方传统方法,借鉴山西陈醋酿造工艺和独特配方,以本地和榆中北山小麦和豌豆为原料,发酵酿造而成。陈醋色泽浓郁,酸中透香,是用于青城干面的主要佐料,已成为远近闻名的一大品牌。

杰出人物

    浓厚的文化底蕴不但陶冶和造就了青城一代代耕读世家,还出现了不少出类拔萃的人物。清代以来,青城涌现出一批又一批杰出人物,他们博学多才而X.J顷应历史大潮,追求进步,忧国忧民,为社会作出了有益的贡献,为家乡增光添彩。代表性的人物有:

    罗经权(1867年一1931年):城河村人,光绪乙未进士,授翰林院庶吉士。曾赴日本考察法政,回国后任沂水县知县、甘肃大林区总办、西宁道尹、甘肃实业厅厅长、肃州道尹等职。在任甘肃大林区总办时,发动各界在小西湖植树造林,传为佳话。辛亥革命后,深感教育的重要,于1921年创办甘肃省立甲种农业学校,培养出大批林业人才。著作有《青城诗抄》《蛱蝶吟草》《画蝶诗》。

    李干臣(1881年一1952年):辛亥革命后为兰州大儒刘尔炘的门下,后又去陕西西北大学深造,在西安写出了秦腔折子戏《柜中缘》,被移植为京剧、豫剧等广为流传。大学毕业后,在甘肃法政专门学校任职。后随拥护孙中山的好友东行,适逢孙中山逝世,他见大势已去,又到河南为岳维峻当幕僚。此后在西安受易俗社聘请出任编剧,前后编创剧本《鱼水缘》《镜重圆》《探春宴》《商人救国》等一大批剧目。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编出的剧本《桃花泪》在美国芝加哥举行的世界赛珍会上得到极高评价。

    杨巨川(1873年一1954年):甲辰科进士。1905年,在日本考察法政,回国后先后任湖南新田、麻阳两县知县。1922年,先后任敦煌、固原县知县。晚年主持五泉图书馆兼甘肃学院教习。1949年后,任省人民代表,省政府文教委员,首任甘肃省文史馆馆长。著作有:《学诗萃言》《三通概论》《天文汇志》《梦游四吟》《青城记》等。

秀美的自然景观

    (一)大峡风光。近年建成的大峡水电站形成高峡平湖,使水上旅游变为现实。乘游艇徜徉其间,沿途风光美不胜收:天桥、煮锅、月亮石、大照壁、诸葛祭天等景点自然天成、造型各异,让游客体味大自然的神奇造化。

    (二)百亩荷池。位于东滩一带数百亩的荷塘是近几年来发展的新兴产业。盛夏季节,水面的荷花随风摇曳,阵阵清香扑面。荷池中各种鱼类的养殖已成为当地群众的主要经济收入。每逢节假日,都市的垂钓爱好者成群结队,在荷池边垂钓,享受大自然的恩赐。

    另外,黄河鸟岛、大川古渡、百年梨树、小河烟树等景观为古老的青城增添了神秘的色彩。

    新型的观赏农业

    近年来,地方政府在挖掘青城历史文化的同时,大力发展观光农业,把传统的历史文化与现代农业产业结合起来,使青城镇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,发挥本地优势,使黄河上的这颗明珠更加熠熠生辉。

    (一)千亩稻田。青城自古以来,利用得天独厚的黄河水资源种植水稻。到目前,已发展为千亩以上稻田种植规模。青青的稻苗给青城披上了一层绿装。夏日的傍晚,清风阵阵,蛙声一片,在乡土气息的田间漫步,体味到浓浓的江南水乡情韵。

    (二)设施农业。得益黄河水滋润的青城大地,土质肥沃,适宜种植各种蔬菜瓜果。近年来,勤劳智慧的青城农民大力发展设施农业。目前,高架大棚西瓜达1500多亩,日光温室已发展到2560亩,以种植西葫芦、茄子为主。新兴的设施农业不但给当地农民带来了丰硕的经济效益,而且成为旅游观光农业的主要内容。

    (三)庭院葡萄。因青城土地较少,日照和温度适宜,所以当地群众利用有限的庭院种植了品种丰富的葡萄。目前,以葡萄为主的庭院经济种植已达600亩,亩产达5000公斤,这又是农民增收的一笔可观收入。走进农家小院,枝叶茂密,葡萄满架,伸手可摘,置身其中,赏心悦目。(金耀东)

赞助商提供的广告
纠错信息:(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)
电话:010-61744288 传真:010-61744588 邮箱:union#ccoo.cn
地址: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-308 邮编:
Copyright © 2004-2024 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  技术支持:城市联盟
不良信息举报中心
='{"id":"10"}'>